0104【职业化的波折(三)】 (第1/2页)
从国家战略来说,网管中心这一决策是非常英明伟大的。
体制内人才济济,由此可见一斑。
首先是网管中心真的寻找到了一个精准的突破口。
其次是既立足了国家荣誉,又为网球项目自身的各个管理层级获得可能的“政绩”创造了极大可能。
第三,华夏一些天才小花终于有了可以挥洒汗水,可以独自上场,可以肆意绽放的职业网球世界舞台。
第四,无论目前这种职业化多么畸形,但毕竟在举国体制和职业化之间找到了一个可以兼顾并互为促进的一个突破口。
而正式这个突破口,把华夏网球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这个高度,也即将为这个特色职业化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虽然此前的小花们太缺少职业比赛,无论是技战术水准还是训练团队的管理等等都与国际水平存在着很大差距,需要向国外优秀选手和管理机制学习,但举国体制在这种现状下却体现出了她巨大的优越性,体现出了世界职业选手想都不敢想的强大支持。
只用了两年时间,只经过了短短两年的尝试,华夏网球终于在2004年取得了多个历史性突破。
李婷、孙甜甜在这一年夺得雅典奥运会女双冠军。
孙胜男和中国台北选手詹咏然配合夺得澳网青少年组女双冠军。
郑洁打进法网女单16强。
李娜在广州公开赛夺得华夏首个WTA单打冠军。
到了2006年,华夏职业网球迎来了它的又一个高峰。
郑洁和晏紫的女双组合,先后在澳网和温网的两项大满贯中夺得女双冠军……
从2002年战略目标的明确和战略战术的制定,到2004年和2006年取得的辉煌战绩,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华夏网球试水特色职业化的努力已经收到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这个成效在国家利益层面,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最大化。
然而,事情总是有他的两面性的。
优秀运动员在国家体制的鼎力支持下,在世界职业赛场取得一定成绩后,自身的技战术水准也得到了极大提高,眼界视野也更加开阔。
而此时国内固有的训练管理模式,与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和需求却凸显出了它的缺陷甚至是痼疾。
网球是一项个人化极强的运动。运动员达到一定水准后,需要个性化的教练指导和更为自由的训练、比赛安排。否则运动员在达到一定的水准后,将很难再进一步成长和发展。而在举国体制下的网球训练,因材施教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方式。
2008年以前,国家网球队实行的是总教练负责制。一个教练需要照料全队上下10多名球员的训练,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
李娜谈起2002年釜山亚运会之前突然退役的原因时,就坦言教练并不懂得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甚至教练多年来对她的打击,让她很怀疑自己是否有网球天赋,很怀疑自己的能力……
前文提到的和胡娜一起去美国的那个叫余丽桥的运动员,就是李娜的教练。
从李娜十岁时(1991年)进入湖北省队,到后来进入国家队,都是这个于教练带她。总计带了她九年。
李娜在她的那本《独自上场》一书中提到,于教练带了她九年,九年来几乎对她未曾有过一句的表扬和肯定,甚至李娜都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所有的学员,面对的几乎都是教练家长式的呵斥和恨铁不成钢的不断打击。
当然,李娜也客观指出,当时国内从省队到国家集训队的各级教练,几乎都是这个训练管理模式。
因为这些教练的师傅们,当初也是以这种方式这么训练他们的……
当然这还只是一些训练管理的方式方法问题。虽然对一个少女(少年)的成长可能会带来某些心理问题,但还不至于从根本上、从大的方面上影响到训练成果。
直接影响到训练成果的,自然是一个教练水平能力以及是否能因材施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